听闻邓州龙堰乡姚营村有一座被称为“铁公坟”的古墓,心中不免生出疑惑:铁铉被燕王朱棣在南京施以极其残酷的磔刑,怎会被安葬于这偏远的乡村?这段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?
初次踏入姚营村,正值春意盎然、万物复苏之际,我向村民们打听铁公坟的情况,得到的却是普遍的不知情,似乎这座名墓在村中并未留下清晰的印记。
炎炎夏日,我再次来到这里,辗转打听得知村中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姚万春,曾在汉中任教多年,知晓不少村里旧事。很快便找到这位老人,他神采奕奕,思路清晰,满怀热情地为我讲述起铁公坟的点滴细节。
他说,从小便常去铁公坟附近玩耍。铁公坟高约三米,面积相当于一座小宅院,四周用青砖砌成一圈花墙,显得庄重而朴实。墓旁立有古老碑文和下马石等遗迹。每逢清明,县城初中的学生们都会在老师带领下来此扫墓,表达对这位忠臣的敬意。偶尔,也会有三三两两的铁氏后人前来祭拜,场面肃穆。
老人感慨道,“我退休后回乡,听说铁公坟已经不复存在,自己也未曾亲自去过。”听罢,我心中不免失落,难道这座古墓如今只剩遗址了吗?
展开剩余66%老人随后吩咐他的大儿子陪我前往探访。村西边三间老民居旁的一条村道中央,我看到一处被野草遮掩的小土堆,散落着不少青砖瓦片。若非旁边的石碑标识,谁也难以想象这里竟是名震一时的铁铉墓地。
墓前的石碑上刻着:“明兵部尚书赠太保谥忠襄铁公讳铉遗像墓”,落款为奉直大夫知邓州事楚黄陈大年及其同僚十余人,于雍正元年所立。碑的背面注明,原碑为页岩质,因风化严重,已被移至花洲书院妥善保存,现碑为复制品。
此刻,我豁然开朗:原来这片故土便是铁铉的家乡。铁铉死后,乡亲们因其忠义精神,特地封土埋藏其遗像以示敬仰。雍正元年,邓州知州黄州人陈大年专程立碑纪念。
为何铁铉能赢得后人如此敬重?这还得回溯到元朝末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朱元璋驾崩后,其孙建文帝继位,实行削藩政策,激怒了他的叔叔燕王朱棣。朱棣借清君侧之名,率十万大军南下,发动兵变。建文帝派李景隆等将军北上抵御,然而南方军队接连溃败。
1400年三月,燕军逼近山东要地济南。此时总指挥李景隆已兵败逃走,山东参政铁铉奋起应战,他在城外积极筹备粮草,得知大军压境,迅速领兵入城,与都指挥使盛庸结盟誓死守城。
铁铉当时只是参政,相当于副省长,一个文弱书生却毅然担起重任,组织全城百姓严密防守。他巧施诈降计谋,诱敌入城,趁机放下千金闸,击杀燕王坐骑,险些夺走燕王性命。铁铉坚持守城三个月有余,未让燕军一寸寸前进,迫使燕军绕道南进。
1403年,铁铉在淮南被俘,押往南京。面对明成祖,铁铉立而不跪,遭劝降未果,反而破口大骂,最终遭受极刑。
据《老残游记》记载,济南大明湖西北岸有铁公祠,乡人每年春秋两季仍然来此敬香,缅怀其忠义。山东一带土地庙中,多供奉铁铉神像。邓州城区东门附近曾有双忠祠,祭祀铁铉与另一忠臣张巡。祠前对联写道:“国士无双双国士,忠臣不二二忠臣”,彰显其忠诚与英勇。
我曾到商丘睢阳,见过张巡的墓冢和宏伟祠堂。在济南大明湖畔,也能见到铁公祠堂。那么在铁铉的家乡邓州,还能寻得什么遗迹?愿这座遗像墓得到妥善保护。
时光流转,六百余年过去,姚营村已无铁铉后代传承。这位忠义之士的精神,是否依然在邓州的其他地方流传呢?
发布于:天津市